饭团看书->军事->红楼从辽东开始->章节

第四百三十六章 重塑根

热门推荐: 荒野直播间 我真不是富家子弟啊 我在末世当司机 异侦实录 跨界刑警 从东京开始当女神 每日秒杀:我对钱不感兴趣 我本初唐 我家系统与众不同 去地府做大佬

“呜~”

从北冰洋途径乌拉尔山脉,经过平原,高原,山地,吹过了贝加尔湖,吹冻了忽兰忽失温。

让整个天地间,失去了活力。

没有生物能在野外抗住极寒冷的气温。

能被冻成冰干的严寒中,动物们陷入冬眠,或者缩在洞穴里,整个冬天都不出去。

羊圈的棚子上,一夜过后,积成了山般的冰柱。

羊群们挤在一起,羊毛上被冻成一团团的冰块,有的羊连眼睛都冻住了。

台吉们在圆柱形的蒙古包里,燃烧着牧民们早已晒干的牛羊粪便取暖。

蒙古包外,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皮毡。

牧民忍着刺痛的北风,哪怕戴着皮手套,里面的手也裂开了不流血的血口。

从地上打雪烧水,烧化的水不只是供应人们,也供应牲畜们。

举着棍棒,去羊圈马棚敲碎冰柱,然后拿起叉子,叉开捆住的干草料,给牲畜们喂食。

把冻死的牛羊清理出来,艰难的屠宰刮皮。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不少的牧民,鼻子呼吸出的气息,让胡子上布满了冰渣子。

一头牛的牛角,被冻裂开了。

牧民连忙去找部落的兽医,把牛角割掉。

只敲掉羊圈上的冰柱,就耗费了半日的功夫,在身体被冻僵之前,牧民们回到了另外的帐篷中歇口气。

一种从大车上卸下来的,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

比起台吉们的那种无棱无角,流线型,包顶为拱形的,更费时的蒙古包,前者不如后者保暖。

顶毡虽多,也不够所有的牧民使用。

优先提供给了台吉,蒙古大夫,将领,勇士他们,他们的帐篷顶上,覆盖了一层又一层。

牧民们只有薄薄的一层,甚至有人没有分到。

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天。

在几个月之前,牧民们就开始准备各项过冬的物资,到了现在的时候,已经无法行动,只有靠着前番的积蓄,来熬过去。

准备越充足,就能越顺利的熬过去。

否则部落会冻死许多的牛羊,也会冻死很多的牧民。

但是。

不久就是草原上的希恩吉尔节,汉人的春节。

草原部落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因此把春节或希恩吉尔节,也称作白节。

哪怕生活条件与环境恶劣,草原部落也会举办的十分浓厚。

草原部落要过节日。

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等官员,联名上报将军,今年的辽东,要举办社火。

往年民生艰难,一切以求活为重。

所以社火多年没有大办。

这是不对的。

关乎民族的种火,是代代相传下去的,不光是辽东,整个汉民族都会过社火。

唐清安穿越这么多年的,当然知道社火的重要性。

把几名台吉的事情放下,大手一批。

各地官府组织百姓们,支持各地大肆举办社火。

有了将军的批复,整个辽东大地,在寒冷的年关下,犹如烈阳一般的热闹起来。

家家户户老少出动。

辽东人就爱这个。

不光是是辽人。

从周朝举办摊这种古老的驱疫仪式开始,代代延续,数千年下来,成为了民族的符号,一直延续到唐宋。

在元朝戛然而止。

流传了两千年的摊仪,彻底消失了。

明朝光复汉族后,宫廷摊虽然消失,但是地方上的民间祭礼却未消散。

继承了传统的摊仪、发展为迎春仪式、元宵灯节仪式的社火,是最主要的活动。

重新在汉民族中壮大起来。

社火在整个民族的大地上,五花八门的绽放开来。

年关。

各地官府开始召集各里,各甲的乡亲,早已得到消息,期盼多日的,会各种杂活的百姓们,纷纷主动报名。

到了立春的先一日。

整个衙门前的街道,全是各类奇装异服的人,道路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过堂咯。”

衙役们兴高采烈的喊道。

这一天。

谁都不会生气,衙役们也不会向百姓们露出严肃的神色,哪怕是官员,也会与百姓一脸和睦。

奇装异服的扮演者们,按照职业分穿朱衣玄裳,装成故事,会聚县署大堂点验。

称为“社伙火”过堂。

又过了一段时间。

乐人扮杂剧,女童唱春词。

街道各家门悬灯彩,祖先设立香烛。

早已玩疯了的小儿们,骑着竹马群相驰逐。

街道上到处都是歌管为乐。

平辽侯府。

天还未亮。

正街上就停了十几辆四轮马车,周吉和李敦二人,亲自指挥着人们。

不久。

唐清安带着妻子和孩子们,还有丫鬟婆子们,坐上了四轮马车,向城门驶去。

在城门的门楼上,已经布置好了桌椅点心。

时间还早。

唐清安坐在桌子上,一旁的探春亲自倒了茶水,捧来送给夫君,薛宝钗坐在唐清安的另一侧。

秦可卿有三个孩子要看顾,没时间搭理唐清安。

香菱还有她的娘亲封氏,坐在另外一桌,同桌的还有晴雯,莺儿,两人也各自拉着自己的孩子。

封氏时不时的帮忙拉扯一下。

周边的嬷嬷丫鬟们,眼神已经看向了城下,忍不住的笑容。

“我要下去玩。”

天色已经放亮,唐晏桕看到了不少嬉戏的孩子,吵闹着向秦可卿说道。

秦可卿瞪了小儿一眼。

“你看看你大哥,就不能学学好?”

唐晏乾本来安静的坐着,不想在父亲面前失分,羡慕的看着弟弟,听到母亲的话,连忙又坐得更加端正。

“老爷。”

周氏笑着进来,向唐清安说道,隔壁的阁楼中,谢友成等官员也已经到齐了。

唐清安点点头,离开了这里,去了隔壁。

随着将军的离开。

各家的家卷才进来,加上各家的孩子,立马就热闹无比。

唐晏桕有了玩伴,不再吵着要去楼下玩。

各地有各地的活动,金州也有金州的活动,唐清安看不到各地,和同僚们一起观看金州的活动。

“听说陕西那边的是扭秧歌,和我们这边很是不同,倒是没有见过。”

谢友成笑道。

将军和他们,关注了陕西这些年,说来也好笑,他们这群人中,没有一个人去过陕西。

对陕西的认识,皆是通过纸张。

唐清安笑了笑。

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在后世却通过屏幕看到过。

不过他也知道。

后世国内的影视水平,啥都不是,拍啥都体现不出来,拍啥最后都成了爱情。

所以他也不敢大言不惭,向众人解释啥是扭秧歌。

冯胜之觉得自己知道的最多,忍不住说道。

“听说那边放火。”

“放火?”

众人纳闷,唐清安也一头雾水。

冯胜之两手比划。

“以铁屑合火药,装入纸筒中,燃烧后,铁花飞腾,有老杆、小杆、起火等。”

明显是从书中看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没搞懂,说的众人迷茫,还是不懂是啥。

唐清安倒是隐隐知道冯胜之说的是什么。

“秧歌、社火、竹马、高跷、游船、太平车、鱼龙柳翠、舞狮子、台阁……”

冯胜之自己没明白,把看过的书里记载的,细致的讲了出来,以为众人能明白。

众人听的不明白,失去了兴趣,都是“老人”,谁也不用拍谁的马屁,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城下

冯胜之讨了个没趣,也见好就收。

“冬冬锵,冬冬锵。”

……

“来了。”

人们纷纷站起来,走到栏杆前面,望着远处的队伍。

鼓乐阵阵,彩扇翩翩。

一队艳装重彩的大秧歌,从历史的深处扭来,踩着岁月中古老而欢快的鼓点,就这样迎面而来。

闹秧歌。

他们的身后,是东方升起的太阳。

仿佛是开端。

百姓们看到了门楼上的高官武将,听说将军也在,人们跳的越发的卖力,经过了城门。

一队又一队的秧歌队,比赛似的。

他们的身后,跟着打扮成“耍公”、“伞头”、“货郎”等的怪异模样的人物。

使秧歌队伍中的角色不断增多,在鼓点声乐中,踩街打场演出。

前后三十余队的闹秧歌的队伍,每一队都有细微上的区别,形势灵活多样。

陕西他不懂,辽东本地,冯胜之当仁不让。

“在西边一带,比较严格,服装讲究,动作要求统一,表演起来更为粗狂豪放。

北边一带,以唱秧歌见长,表演上比较讲究细腻,传神,以扭,逗取胜。”

“哎哟,不好。”

谢友成惊呼一声。

踩高跷的队伍中,有名后生摔倒了,引发了一阵小骚乱。

正当有老者要上前时,那后生灰头土脸的爬起来,气恼的踢了一脚地上的高跷,埋怨让他丢人,逗的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大笑。

“姜子牙着褂衣,右手持打神鞭,左手持杏黄旗,骑四不象。”

“太上老君着蓝道袍,手持拂尘,骑黄牛。”

“元始天尊着蓝道袍,手持拂尘,骑独角兽。”

……

黄河阵的队伍出场,装扮各路神仙,唱着大秧歌,引发了百姓们的喊声。

大头戏出场了。

九女船,船两侧各有十六个角,由扎白毛巾,穿喜鹊衣,着红彩裤的身强力壮的三十二名后生抬着。

船舷两侧绘有八仙过海,王八挑眼等图桉。

船上的民女,装扮成王母娘娘,以及其八个女儿。

王母娘娘戴凤冠、着女蟒、执云帚,八个仙女梳仙人救、着宫衣、戴宫肩、提花篮或团扇。

船上有九个座位分三行,每行三人。

“哦,哦,哦。”

百姓们纷纷起哄。

白日闹完,还有晚上的,从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一带传出来的“夜八出”。

这短短的一场活动。

是民族精神的内在要素,和遗传因子,可以保证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可以为剧变中的人民大众提供文化调适的精神依托。

是民族的根。

草原部落,大周,朝鲜,安南......东方的土地上,在这一天的共有传统节日。

西方的国家们,他们这一天没有节日,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一天的传统节日。

相关推荐:肆意神豪生活录武侠:开局十万西凉铁骑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肌肉大导演娱乐圈之世界级导演红楼第一公子古爷的导演人生半岛电影人地星穿越,我从满级国术开始进化妻子的难言之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