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团看书->次元->醉梦长河->章节

第二章含悲屈负才结爱夺乡魁弄癫痴纵性尚情失东隅(1)

热门推荐: 我本初唐 我在末世当司机 从东京开始当女神 每日秒杀:我对钱不感兴趣 我真不是富家子弟啊 我家系统与众不同 跨界刑警 异侦实录 荒野直播间 去地府做大佬

1

浏鞍河静静地流淌在平坦的皖西北平原上。河畔坐落着一个不足三百人的陈家庄。解放以来,陈家庄一直是大队部所在地,担负着领导周边几个村子革命生产的神圣使命,所辖方圆五六平方公里,人口多达五六千人。村中原有一所学校,设有一至初三各个年级。但因位于蔡湖西南,东与杨新相交,西与外省相临,地势过偏,所以九三年撤区并乡之时,初中部被迫合并到蔡湖中学,只保留了小学。从此本地的学生必须远赴蔡湖方能读上初中,往返三十余里,极不方便。又加蔡湖中学的治安状况一直令人堪忧,远路学生常遭街上小痞子们的殴打。乡村与集镇的交往无异于弱国与强国的外交。这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写照。陈家庄相对于蔡湖来说,经济基础自然落后,与之相交当然要饱受欺凌。清国留学生远赴日本倍受歧视,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如今众邻国及其他亚非拉等国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受到的照顾和优待则源于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然而陈家庄的学生一到蔡湖读书,为何老受欺侮和殴打呢?难道蔡湖作为一级政府所在地,竟然没有一点的“村际主义”精神?尽管何九丰等人多次上报乡政府,相关领导一再强调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但是这些强调如同联合国的诸多承诺一样,因缺少武装保卫便失去了全部意义。远路学生依然饱受欺侮,这已经成了举乡皆知的天下公理。

所谓“穷则思变”,政府恰又鼓励举办私学。陈家庄四周便雨后春笋般涌出了三所私立学校,而且全都是一条龙地从一年级办到初三年级,大有要和公立学校一争天下之势。这便解决了乡邻们的后顾之忧,无奈“萝卜多了不洗泥”,这些学校均无合法的办学手续,教学质量更是不堪一击。他们看重的是经济利益,谁还管学生学到东西没有?

处在病中的陈凤宇很是关心儿子海涛的上学,与邻乡当小学校长的大舅子李如是详尽地考察了各个私学的办学情况,当即做出重大决定,送海涛到公办中学读书。九四年秋,海涛便得以远赴十五六里外的蔡湖中学读书。

海涛一家三代单传,他的曾祖的曾祖曾是清国的举人。后来家道中落,爷奶及曾祖纷纷落难故去,又因成分太高,父亲陈凤宇三十岁仍未能成家。幸得陈凤宇初中毕业,稍有文化,做了民办教师,才娶到李大寨李如是的老姐为妻。婚后五年生了海涛,甚是娇生惯养,宝贝似的老不进学堂。十岁时海涛初进校门,五年一晃而过,成绩斐然,本可升入初中,但班主任陈玉文硬是说服陈凤宇,让海涛再留一年,把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海涛果然不负众望,在蔡湖全乡统考中荣膺获全科第一。陈玉文因此挫败雄霸校长职位多年的李存河,走马上任当了校长。

十六岁,海涛上了初中,个头老高的他很像城里的高中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凤宇不久一病不起,撒手西去,给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带来沉痛的一击。海涛不忍瘦弱的母亲独立支撑家务,要弃学外出打工,被舅舅李如是臭骂一顿,便又重返校门。然而自卑就像深埋在地下的草根,总在适宜的季节里萌发。从此他的心思越来越独特另类,常常心怀忧愤而又出语不凡。

初二下学期,大学毕业的王海平任海涛的语文课。他上课从不拿课本,只带些文学书籍,让学生轮流朗读。不少学生很有意见,要找校长要求换人。海涛那时正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上课时常发呆,将思父之情抒写到作文中去,并不抵触语文课。当蔡书群带领众人找他签名时,他糊里糊涂地就签上了。何九丰却很欣赏王海平的教学,看到这份建议书,便要调查调查。他找到陈海涛,海涛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当明白情由时,便随口说道:“我觉得王老师的课与众不同,没有人云亦云,挺有个性!”

何九丰顿觉此言佳矣,不仅免去对王海平责难,而且大加赞扬他独特的教法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那时素质教育可是个新鲜名词,经领导一提倡,大家对王海平顿时刮目相看。其实明白人一眼就看出来,王海平的夫人秀色可餐,何九丰常去当面品评,才对其丈夫的教学大加赞赏的。《诗》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而今是“有女同校,颜如珠玉。”他何九丰焉能不表示些关切之情?王夫人果然招待殷勤周详。王海平本是性情中人,焉能不知详情?他此后便托人周旋,一年后携夫人调到泉安二中。何九丰从此再难见到“所谓伊人”了。

然而海涛却因“倒王事件”而受到何九丰的关注。他称赞此人忠诚可佳,能够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班主任陈贵国为了表示对校长的支持,特提名他担任团支书。他的那篇《怀念父亲》的文章更受到王海平大加赞赏,并推荐到市报社,虽未发表,却激发了他的写作欲望。他立志要考上中专,尽管当时已经取消了中专分配制度,但他仍认为只有上中专才是唯一的出路,上高中考大学那只是一个永远缥缈的梦。他在日记中写到:“人生是一粒种子,落地就要生根。一旦落入贫瘠的土地,就只有靠艰辛的打拼才能扎根。打拼的过程只有奋力争取,才能找到合适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第一年中考他竟名落孙山,失望至极的他便背起行囊要离家外出。李如是怕老姐气坏了身体,便前来劝说,向他讲起李大寨村一位女孩初三复习了八年,二十六岁终于考上中专的励志故事。海涛方有所悔悟。那时初中复习五六年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都复习得神经了。他曾亲眼见到一个二十四五岁的男青年,来到学校要为大家上课,字写得苍劲有力,英语课讲得灵动飞扬,但神情看上去极不正常。原来此人曾复习七八年都没考上中专,迷上心得了痴癫,就爱窜学校为学生上课。这个现代版的“范进”让海涛不由痛惜,然而还得去适应这个社会。舅舅见他回头,又许诺又打保票的鼓动他代替自己参加民师转正考试。也算海涛水平不低,一举让舅舅通过考试转了正。李如是欢天喜地,答应海涛一旦考上中专,学费的事由他解决。

然而最令海涛母亲担忧的并非上学,她担心涛子的年龄渐大,如果再考不上学,会找不到对象的。她与大兄弟一合计,年前便做主说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名叫海玲,二十岁,模样挺俊,胖胖的脸蛋,浓眉大眼,家住王湾,父亲是个木匠,家境还算不错。海玲姐妹两人,姐姐海燕嫁给李大寨村书记李老闷的长子做儿媳。海燕大字不识几个,但精明强干,又会维持人,便当上了村计生专干。海玲常去姐姐家,俊俏的模样惹得一村小伙子们眼羡不已。不少人托李老闷保媒。李如是两口子替老姐操心,请海燕将海玲介绍给海涛。海燕见过海涛,又得知他替李如是考试转了正,模样也中意,虽没爹,但有志气,便让两人见面,竟然都很满意。海涛妈拿了五百元当作见面礼,亲事算定下来了。大年初四,海涛带着礼物去王湾。王木匠生性最烦这种没过门便来来往往的风俗,却格不住老婆当家,便让海玲初六去了陈家。一来二往,海玲倒对海涛热心得很。可是海涛立志成才,起初对她不冷不热的。海玲看他有志气,心儿便贴在他身上,又缝毛衣又做鞋,趁赶蔡湖的古会亲自送到学校里,令班中一帮大老爷们眼热得不得了。海涛见她如此真心,也动了真情,带她到街上玩,像模像样地谈起了恋爱。老杨得知此事,找他谈心。他一五一十地讲了实情,老杨明知班中定亲的绝不止他一人,便提醒他要以学习为重,绝不能荒废了学业。

那时复习班学生大都二十岁左右。全班只有二十二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十六比六,典型的阳盛阴衰。初三复习生活远没有高三那种神经错乱。有些学生已经复习多年,甚至比刚下学的教师资格都老。一群大龄青年共处一室,岂不日久生情,再久生爱?因此在复习班中,谁不谈恋爱就意味着来年仍是功名无望。为了和意中人坐得更近,众人纷纷强占有利地形,座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家自信“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哪还想到用功?只求到得复习班,逍遥度时日;明年得考中,抱得美人归。年前便有一对前后桌的男女,自习堂突然停电,两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趁机抱一会儿。送电的缺心少肺,关键时刻推上了电闸,二人***,从此回家领证结婚,外出打工度蜜月去了。

老杨最初对此事还挺关注,又是批评又是劝导。然而一些男生父母对此另有看法,孩子考上考不上都无所谓,只要能领回一个不花钱的媳妇,那也算成绩,因此都很支持。老杨也只好像单位领导对待亲属腐化一般,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了事。(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征战诸天世界豢养人类一夜封神道门念经人君临法兰西一品农夫极品小农民桃源小农民仙界弃土史上最强小农民